本文已刊登於 2018.11.16 澳門日報 第B05版:澳聞
施政報告“穩中求進”並不保守
蕭志偉:多領域融灣區需高效配合
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雖已屆行政長官任期的最後一年,明年度施政報告呈現“穩中求進”的主軸並不保守,除了改善民生問題,多個領域涵蓋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讓居民透過生活方方面面了解到大灣區與自己息息相關,並且可以從中受惠,以期獲社會支持共同推進。當有了社會共識後,便需要高效制度、行政效率配合推進。
蕭志偉表示,明年施政報告有與過去相同的部分,務實推進改善民生問題,包括交通、輕軌、住房,以至社會福利保障。
最後一年仍積極
明年是行政長官最後一年任期,一般施政作風會偏向保守,但施政報告呈現“積極有為”。由於適逢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亦強調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的定位,在這兩大新元素下,明年施政報告主軸突顯了“穩中求進”。在澳門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為改善民生福利提供經濟條件。但為了長遠發展,以持續發展觀思考未來,明年施政報告除了“穩”亦求“進”。
今次施政報告在多個領域包括教育、青年工作、養老、醫療、社會福利等透過成立小組等不同方式融入大灣區,讓社會明白推動大灣區與每位市民息息相關。例如,一直以來政府很多福利政策需要留澳一百八十三天才能享用,即強調需要在澳生活。但當社會福利、社會援助可以延伸到跨區城市,有助居民未來退休時亦更願意融入大灣區。
與此同時,大灣區涉及三種制度,同時衍生的障礙,除了由中央以至三地政府引領推動,同時亦需要取得社會支持。若市民認為大灣區與自身無關,對推動的熱誠可能打折扣。當大家取得共識支持,為法律修訂、政策出台創造有利環境。
高效推動融灣區
蕭志偉指出,內地是高效推動的模式,目前大灣區現已進入快車道,全速推動,當社會樂意融入大灣區,需要解放思維,提升行政效率配合。畢竟如今很多環節已加入科技等元素,若原有思考模式稍作優化,未必適合現今時代需要。
故在施政報告提出“研究與大灣區公務人員學習、交流”,過去公務人員一直有出外交流,但今次寫在施政報告包含了要做好這方面工作的意思,以加強應對問題。
畢竟若不以高效模式推動,要清除灣區障礙要花很長時間才做出成效,故外界不是對灣區成效存疑,但關注能否起到高效作用。
此外,特區政府提出五年規劃,因應大灣區的新變化,在五年規劃中是否需要作調整配合,值得思考。
今次施政報告,總的來說體現了政府政策施行的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