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首頁

呂開顏:深合區發展 顯粵澳同心

本文整理自 2024.12.06  澳門日報第A05版

呂開顏

細數五年施政歷程,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無疑是最矚目的亮點成果。從最初的藍圖描繪,到制度框架的精心搭建,再到各項政策的扎實落地,深合區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彰顯粵澳政府的同心協力。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創新實踐,深合區不僅為澳門經濟多元發展開闢新天地,創造新機遇,更為新時代“一國兩制”事業在澳門的成功實踐譜寫嶄新篇章。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正是新時代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寫照。

一、制度創新:構建“四共”新體制

制度創新是深合區建設的關鍵所在,其核心在於打造一套促進粵澳融合、實現互利共贏的體制機制。二○二一年九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發佈,為深合區發展指明方向,特別是確立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創新體制。隨着深合區管理機構的正式成立,管委會、執委會的組建運作,“四共”體制逐步從理念轉化為實踐。

三年來,深合區的管理體制不斷優化完善。通過修訂管委會議事規則和執委會工作規則,各方職責權限更加明晰,決策效率和科學性顯著提升。深合區還建立與珠海市、省派出機構的常效溝通機制,並組建高規格諮詢機構,為區域發展提供堅實制度保障。人才引進方面,通過常態化開展執委會員額制人員招聘,積極吸納澳門居民參與深合區建設。截至今年九月,五千一百三十二名澳門居民在深合區就業,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政府委派一百七十多名公務人員共同參與區域建設工作,形成了強大的發展合力。

二、政策扶持: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為促進深合區快速發展,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出台一系列重大配套政策,着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其中具代表性的舉措包括:1,放寬市場准入:推出《關於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的意見》,聚焦六大領域提出二十個方面系列改革舉措,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更為寬鬆的環境。2,稅收優惠:出台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企業和人才落戶深合區。3,產業扶持:訂立鼓勵類產業目錄,制定出台澳門醫療、藥學、旅遊、建築設計等領域專業人士跨境執業“小切口”立法,為澳門專業人士在深合區發展提供了便利。4,金融創新:推出深合區政府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天使投資基金管理辦法,推動金融創新,為深合區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深合區還積極探索跨境金融合作,推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三、產業多元:培育“四新”產業

深合區建設的關鍵目標之一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此,特區政府重點培育四大主導產業:科技研發與高端製造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現代金融業。在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領域,系統構建“科創橫琴”框架體系,吸引超過五十家集成電路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以集成電路設計為主要特色的產業集群。在中醫藥產業方面,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確立“醫康研製服”五位一體的產業佈局,並成功爭取國家外匯管理局人民幣跨境融資專項政策,解決跨境融資難題。同時,啟用“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澳門設計”標誌管理辦法,提升澳門中醫藥品牌的影響力。在文旅會展商貿方面,“澳琴會展”品牌的打造和“一簽多行”多次往返政策的落實,推動“澳門——橫琴”旅遊路線開發,推出“澳琴同遊”旅遊激勵計劃,促進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的融合發展。在現代金融業方面,特區政府推動實施數字人民幣試點、“跨境理財通”等創新業務,並於今年五月推出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EF賬戶)業務,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實施深合區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EF 賬戶)業務管理辦法,促進資金跨境便利流動。落實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方案、“跨境理財通”、澳門“聚易用”等金融政策。

四、 民生融合:打造宜居宜業新家園

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民生融合,積極推動各項民生政策落地,努力營造趨同於澳門的生活環境。截至今年九月,在深合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一萬六千五百三十九人,在深合區就讀的澳門學生五百一十七人。跨境執業範圍已擴大至八類,包括醫師、藥劑師、旅遊、建築、設計、規劃、律師等,為澳門居民在深合區就業提供更多機會。內地首家澳人子弟學校已於於今年秋季開學,就讀學生可享受等同在澳門就讀學生的學費津貼、書簿津貼以及升學保送等福利待遇。深合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及公辦幼兒園對澳門學生實施優先錄取政策,並同步享受澳門教育津貼。

特區政府將澳門的醫療補貼計劃延伸到深合區,澳門居民和已加入計劃的澳門醫療人員可在深合區內由澳門居民開設的診所中使用或接收醫療券。“澳門新街坊”衛生站參照澳門衛生中心模式管理和運營,允許澳門醫護人員在衛生站執業及使用在澳門已上市的部分藥品。“粵澳社保一窗通”綜合櫃台已於於二○二二年投入使用,澳門居民可在深合區直接辦理澳門社保業務。澳琴多個部門在深合區設置澳門多功能自助服務機,推動廿四小時社保自助服務落戶橫琴。

隨着“澳門新街坊”項目的建成,目前可提供約四千個住宅單位,預計可為一點二萬至一點五萬名澳門居民提供優質居住空間。依申請隨帶外籍家政服務人員政策也已正式落地,打造澳門人的新家園。

五、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深度融合

在通關便利化方面,橫琴新口岸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大幅提升通關效率。二○二四年三月更實現重大突破,深合區率先在內地實施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分線管理政策。同時,通過開通澳門大學至橫琴口岸的通道橋,並全面放開澳門非營運小客車(九座及九座以下)入出深合區的配額,為澳門居民往來兩地提供更大便利。

展望未來: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

三年砥礪奮進,深合區發展碩果纍纍。澳門企業在區內蓬勃發展,澳資產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穩步攀升,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四新”產業佔比顯著提高。一流的營商環境加速構建,讓澳門居民和企業在深合區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更優質的生活體驗。未來,深合區將深度融合澳門獨特優勢:一方面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國際貿易自由港的開放優勢,另一方面結合橫琴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發展空間,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這不僅將成為推動澳門經濟多元化的重要引擎,更將為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注入持久動力,樹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標杆典範。

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呂開顏

發策座談良政善治

本文整理自 2024.12.02  澳門日報第A06版

發策座談會與會者合影

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續寫“一國兩制”新篇

發策座談良政善治

座談會昨日下午二時半於漁人碼頭會議廳舉行,政發局長張作文,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創會會長梁維特,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會長劉藝良,全國政協澳區委員、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會長莫志偉,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理事長高岸聲,澳門智慧人文勵政會會長、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基金委員會副主席吳在權等嘉賓出席。

持續融入國家發展

蕭志偉致詞表示,今年是雙慶之年,澳門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在經濟、民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均取得歷史性的飛躍成就。面對國際形勢新格局、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一國兩制”的新實踐,澳門的發展也進入新征程。為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配合國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澳門需要進一步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以有力的回應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續寫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實踐新篇章。

座談會邀請到中國政法大學院長龐金友、深圳大學院長陳文、澳門理工大學教授婁勝華、澳門大學教授陳建新以及梁維特等,從全球治理、國家治理、特區治理及發展態勢等不同層面分享。

市場導向制度改革

梁維特指出,澳門在面對“一國兩制”新實踐帶來的新機遇及挑戰,以及要實現良政善治,必須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回應新時代發展需要,包括完善“愛國者治澳”治理體系;持續深化公共行政改革,提升政策制定和實施程序全過程透明及科學性;優化現行公務員培訓制度,提高專業服務及公共服務水平;強化法務部門立法統籌職能等。

婁勝華受訪稱,澳門須堅持市場化導向制度改革,推進產業多元發展,積極深入參與大灣區及橫琴深合區建設。建議本澳政府部門與橫琴建立常規性制度化對接機制,讓澳門派駐橫琴的公務員發揮積極聯繫作用,使澳門參與橫琴建設更積極主動。

 

發策中心:轉型突破必由之路

本文整理自 2024.07.08 澳門日報A04版

 

培育新質生產力促澳擺脫傳統經濟增長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昨舉行“齊為澳門動腦筋——新質生產力引領未來,共建大灣區齊創輝煌”座談會。該會會長蕭志偉指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面對新局勢、新轉變、新要求,培育新質生產力是澳門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轉型突破的必由之路。

座談會昨日下午三時在世貿中心五樓舉行,政發局長張作文,中聯辦研究室副主任黃智虎,經財司辦顧問方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陳虹,全國政協澳區委員葉兆佳,發策基金委員會副主席吳在權,發策副會長、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經科局研究廳代廳長李兆生,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陳欣新,教青局教育規劃及設施處長黃超然,發策研究中心理事長高岸聲等出席。

 

轉型新興產業關鍵

蕭志偉表示,澳門正在步入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新興產業起步發展的關鍵時期。“培育新質生產力,擦亮澳門‘金名片’”對澳門而言恰逢其時。該會就未來澳門的經濟、科技發展初步有以下幾點思考:一是站在國家戰略高度佈局,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二是着眼國家需求,立足澳門內外循環交叉點及特殊定位;三是“新”不止於經濟,“質”不止於產業。

他總結時稱,澳門正處於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歷史節點上。為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助力國家鞏固和發展。應持續聚焦、做大做強澳門優勢產業;持續關注社會及民生問題;持續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佈局;持續着力提升澳門與其他城市的互補性及競爭力;持續探索並增強澳門“1+4”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持續堅定不移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夯實自身優勢,發揮“精準聯繫人”作用,持續促進“一中心”、“一平台”及“一基地”功能。

做好“超級聯繫人”

座談會邀請本澳及大灣區的專家學者、社團及企業代表,聚首一堂,建言獻策,一同深入探討如何把握新時代發展機遇,加快澳門新質生產力。當中,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以“中國式現代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題主講,他指出,澳門城市經濟體量小,通過提升澳門城市競爭優勢,促進各類要素流通,大力培育人才,做好“超級聯繫人”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及國家發展貢獻心力。澳門要用好“一國兩制”發展優勢,找準澳門新質生產力發力點為國家作出貢獻。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培育人才、以開放思維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會上還設有兩個子主題,包括探討培育新質生產力,擦亮澳門金名片,以及回顧灣區五年建設。

發策中心時政沙龍談政府施政展望

因應特區政府即將發表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於日前舉行了專題時政沙龍,與會者圍繞澳門特區之制度建設、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經濟適度多元、政府民間互動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座談氣氛熱烈,與會者均各抒己見,以共同為特區未來一年的施政建言獻策。

本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現時社會經濟發展已出現新常態,面對著新機遇和挑戰,政府應更多推動民間為特區發展建言獻策,社會亦應主動理性地發表意見,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推動特區持續健康發展而共同努力。

有與會者建議,政府做好制度建設工作,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體系,實現依法決策、依法施政。另有與會者建議,政府應推動跨部門合作機制,提高整體治理能力。此外,可透過運用新媒體,加強與市民的互動溝通,持續優化各諮詢渠道,以回應市民訴求;有與會者建議加強公職人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以充分發揮公務人員的積極性,形成勤政、廉潔、高效、公正的團隊。

有與會者指出,外部環境多變、內部經濟調整、剛性支出續增等因素,長遠來對政府財政將構成一定壓力,建議政府完善現有的財政儲備制度,採取穩健的投資態度;另有與會者表示,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擴濶國際客源,同時推動零售業和酒店業發展以促進多元經濟,並加大扶持力度,以推動中小企在為多元產業發展作貢獻中自信地成長;有與會者也預計澳門未來旅客數目將會增加,建議政府可從區域合作角度作思考,做好口岸及旅遊路線的城市管理。

另有與會者則關注高等教育的情況,認為高等教育方面的配套法律過時,很大程度上窒礙了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提出需關注高校發展與澳門未來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問題,還建議推動官產學有機結合,以提升本澳產業發展質量。在基礎教育方面,有與會者建議政府宜結合本澳出生率的波段來制定長遠的教育規劃,且須重視青年培養,強化年青人對國家的認同,系統規劃公民教育;另有與會者建議,科學規劃本澳的人才培養工作,完善人才資料庫,以配合社會和產業的發展。

IMG_1690

齊為澳門動腦筋——首页

“齊為澳門動腦筋”是本中心重點的年度系列活動之一,自2002年首次舉辦之後,每年舉辦一次.活動舉辦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個互動的討論平臺,讓不同領域,不同界別的社會人士進行互動爭鳴,共同就社會關注熱點,或重大社會課題,齊動腦筋、共同思考、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