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首頁

發策中心:轉型突破必由之路

本文整理自 2024.07.08 澳門日報A04版

 

培育新質生產力促澳擺脫傳統經濟增長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昨舉行“齊為澳門動腦筋——新質生產力引領未來,共建大灣區齊創輝煌”座談會。該會會長蕭志偉指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面對新局勢、新轉變、新要求,培育新質生產力是澳門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轉型突破的必由之路。

座談會昨日下午三時在世貿中心五樓舉行,政發局長張作文,中聯辦研究室副主任黃智虎,經財司辦顧問方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陳虹,全國政協澳區委員葉兆佳,發策基金委員會副主席吳在權,發策副會長、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經科局研究廳代廳長李兆生,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陳欣新,教青局教育規劃及設施處長黃超然,發策研究中心理事長高岸聲等出席。

 

轉型新興產業關鍵

蕭志偉表示,澳門正在步入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新興產業起步發展的關鍵時期。“培育新質生產力,擦亮澳門‘金名片’”對澳門而言恰逢其時。該會就未來澳門的經濟、科技發展初步有以下幾點思考:一是站在國家戰略高度佈局,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二是着眼國家需求,立足澳門內外循環交叉點及特殊定位;三是“新”不止於經濟,“質”不止於產業。

他總結時稱,澳門正處於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歷史節點上。為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助力國家鞏固和發展。應持續聚焦、做大做強澳門優勢產業;持續關注社會及民生問題;持續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佈局;持續着力提升澳門與其他城市的互補性及競爭力;持續探索並增強澳門“1+4”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持續堅定不移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夯實自身優勢,發揮“精準聯繫人”作用,持續促進“一中心”、“一平台”及“一基地”功能。

做好“超級聯繫人”

座談會邀請本澳及大灣區的專家學者、社團及企業代表,聚首一堂,建言獻策,一同深入探討如何把握新時代發展機遇,加快澳門新質生產力。當中,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以“中國式現代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題主講,他指出,澳門城市經濟體量小,通過提升澳門城市競爭優勢,促進各類要素流通,大力培育人才,做好“超級聯繫人”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及國家發展貢獻心力。澳門要用好“一國兩制”發展優勢,找準澳門新質生產力發力點為國家作出貢獻。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培育人才、以開放思維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會上還設有兩個子主題,包括探討培育新質生產力,擦亮澳門金名片,以及回顧灣區五年建設。

發策中心時政沙龍談政府施政展望

因應特區政府即將發表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於日前舉行了專題時政沙龍,與會者圍繞澳門特區之制度建設、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經濟適度多元、政府民間互動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座談氣氛熱烈,與會者均各抒己見,以共同為特區未來一年的施政建言獻策。

本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現時社會經濟發展已出現新常態,面對著新機遇和挑戰,政府應更多推動民間為特區發展建言獻策,社會亦應主動理性地發表意見,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推動特區持續健康發展而共同努力。

有與會者建議,政府做好制度建設工作,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體系,實現依法決策、依法施政。另有與會者建議,政府應推動跨部門合作機制,提高整體治理能力。此外,可透過運用新媒體,加強與市民的互動溝通,持續優化各諮詢渠道,以回應市民訴求;有與會者建議加強公職人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以充分發揮公務人員的積極性,形成勤政、廉潔、高效、公正的團隊。

有與會者指出,外部環境多變、內部經濟調整、剛性支出續增等因素,長遠來對政府財政將構成一定壓力,建議政府完善現有的財政儲備制度,採取穩健的投資態度;另有與會者表示,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擴濶國際客源,同時推動零售業和酒店業發展以促進多元經濟,並加大扶持力度,以推動中小企在為多元產業發展作貢獻中自信地成長;有與會者也預計澳門未來旅客數目將會增加,建議政府可從區域合作角度作思考,做好口岸及旅遊路線的城市管理。

另有與會者則關注高等教育的情況,認為高等教育方面的配套法律過時,很大程度上窒礙了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提出需關注高校發展與澳門未來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問題,還建議推動官產學有機結合,以提升本澳產業發展質量。在基礎教育方面,有與會者建議政府宜結合本澳出生率的波段來制定長遠的教育規劃,且須重視青年培養,強化年青人對國家的認同,系統規劃公民教育;另有與會者建議,科學規劃本澳的人才培養工作,完善人才資料庫,以配合社會和產業的發展。

IMG_1690

齊為澳門動腦筋——首页

“齊為澳門動腦筋”是本中心重點的年度系列活動之一,自2002年首次舉辦之後,每年舉辦一次.活動舉辦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個互動的討論平臺,讓不同領域,不同界別的社會人士進行互動爭鳴,共同就社會關注熱點,或重大社會課題,齊動腦筋、共同思考、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