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會員動態

陳明金促推琴澳AI產業培育

本文整理自 2024.03.09 澳門日報A10

全國政協澳區委員,發策中心基金委員會主席陳明金稱,當前應緊緊把握科技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充分利用琴澳的地緣優勢、政策優勢,加快人才聚焦、產業聚集步伐,推進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在琴澳的培育和發展。

陳明金就“加快推進橫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案,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將AI技術與產業應用緊密結合,推動AI在產業場景應用的突破。結合澳門“一加四”產業佈局與橫琴“四新”產業的聯動發展規劃,推動將人工智能(AI)技術與文旅、中醫藥、金融、跨境電商等產業應用落地,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將AI技術應用於澳門的旅遊、博彩和服務等消費行業,加速打造智慧旅遊、智慧服務,形成創新的“AI消費”模式。

二是完善橫琴人工智能產業鏈,營造產業園生態。建議由深合區政府牽頭,調整橫琴人工智能產業鏈的結構,設總產業鏈,增設細分行業領域分鏈等;加快橫琴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加強橫琴超算中心算力,同時建議出台相應的算力資源補貼、減免政策支援企業智慧技術研發。

推琴澳產學研合作

三是加速推進琴澳產學研合作,打造優質發展環境。推進成立產學研合作平台。成立由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產學研平台,鼓勵高校和研究機構與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加快澳門的大學在橫琴獨立辦學步伐,更有針對性地培養AI產業所需人才;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對高校引進AI人才給予政策支持包括簽證便利、住房補貼等,設立特色人才培養項目和獎學金;鼓勵內地和琴澳高校與企業雙向聯動,為兩地合作項目給予政策支援,共同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

劉藝良倡發揮澳雙向橋樑作用

本文整理自 2024.03.08 澳門日報A04

今年是澳門回歸廿五周年,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澳門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有傳媒關注,提出澳門要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澳門在服務“國家所需”方面有哪些突出優勢?如何在服務“國家所需”的同時,更好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團長、發策中心副會長劉藝良回應表示,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對香港、澳門來說,“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而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澳門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回歸祖國後,澳門作為自由港、單獨關稅區,自行制訂貨幣金融政策,實施簡單低稅制,稅收優勢明顯,這些制度政策優勢對促進國際貿易、吸引外來投資提供廣闊空間和良好條件。

同時,澳門與葡語國家聯繫緊密,與歐盟國家、東南亞國家等聯繫廣泛,歸僑僑眷眾多,目前是一百二十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與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穩定的經貿關係。並且中央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在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澳門的獨特作用。

社會各界齊獻力

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以“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更好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議要牢牢立足國家賦予的定位,發揮好澳門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並且要抓住機遇,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內地在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方面進一步暢通,拓展澳門發展空間、提升澳門發展動力。亦要轉型提速,積極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社會各界要積極參與,貢獻力量。

何敬麟:灣區融合互促青年發展

本文整理自 2024.03.08 澳門日報A04

有媒體問及如何推動澳門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及國家大局。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發策中心副會長何敬麟稱,大灣區內地九市和港澳之間雙向往來,港澳青年可融入大灣區內地九市發展,亦歡迎內地青年利用港澳平台,走向整個大灣區,甚至葡語系國家拓展業務。

何敬麟表示,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五周年,回顧大灣區規劃設立的初衷,就是為讓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讓大灣區九市更好與港澳融合。

在廣州設孵化器

他分享,在七、八年前聯同澳門不同工商界青年調研後,分別於一七及一九年,在廣州市兩個地區共設立三個孵化器,至今內地及港澳台已逾二百間企業參與其中,平台主要為他們提供商業服務,更方便了解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的營商環境。於二○二三年,在南沙成立一個團體,主要協助企業利用這個平台,走出國門,走向葡語系國家等。

施家倫倡建綠色審批通道

本文整理自 2024.03.08 澳門日報A05

確立深合區第二階段賦權授權清單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發策中心副監事長施家倫提出關於加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實施保障的建議。

他建議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和國家發改委加強對國家部委的統籌指導和協調,推動各部委解放思想,進一步密切協作、加大力度、邁開步伐,確實發揮深合區事務作為試驗田、先行區的作用。從“便利自身管理”向“服務改革開放”轉變,轉被動審批模式為主動創新作為,將深合區改革創新納入到部門工作計劃,形成一批由部委牽頭、粵澳配合的改革事項和落地項目,為深合區的發展導入更多政策、項目、資源。

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統籌指導,推動部、省有關部門,以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橫琴深合區第一階段目標實現為契機,全面調研梳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橫琴建設總體方案》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堵點和粵澳、琴澳機制體制規則規範銜接不暢之處。確立支持深合區第二階段發展的賦權授權系列清單、支持規劃落地的政策清單和執行機制,建立橫琴深合區申請授權綠色審批通道,大幅簡化相關審批文件和流程,進一步加大加快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賦權授權力度。

蕭志偉:習主席重要講話對澳經濟多元具指導性

本文整理自 2024.03.06 澳門日報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蕭志偉表示,習近平主席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蕭志偉認為,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對當前粵澳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推動琴澳產業協同發展、促進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目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

圍繞中央賦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戰略定位,必須因地制宜利用好橫琴,大力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及現代金融產業的四大新產業,與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高度協同。

蕭志偉:強化“一帶一路”軟聯通

本文整理自 2024.03.01 澳門日報A03版

以創新模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強化“一帶一路”軟聯通

去年為疫後復甦首年,我國GDP超過一百二十六萬億元人民幣,增速較二二年加快二點二個百分點,經濟取得亮麗的成績單。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蕭志偉認為,過去一年國家憑着完整的產業體系、統一大市場的優勢以及針對性的調控措施,帶動經濟穩步回升。雖然今年仍面對一定挑戰,但相信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將不斷增多,有信心國家經濟可進一步回升向好。

釋放內需市場潛力

蕭志偉表示,去年國家經濟保持穩步發展,凸顯內需韌性及活力,主要是國家自改革開放至今,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及具韌性的產業集群,且產業鏈條鞏固,讓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壯大。且近年國家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其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深度融合,有利推動產業發展朝高質量方向邁進。

同時,我國具有統一大市場的優勢,能夠在面對全球複雜環境挑戰時,具備強大的抗禦風險能力,且國內大循環主體作用不斷加強,其釋放強大內需市場潛力,有助帶動經濟持續發展。加上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着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讓我國即使面對全球經濟低迷、外部環境複雜情況下,仍能推動去年經濟回升向好。

外部環境不確定性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之年,國家仍要克服一些挑戰和困難,其中外部挑戰包括全球地緣政治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同時全球正處於科技革新階段,導致部分行業受到衝擊等,因此外部環境依然複雜且具不確定性。同時,國內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階段,並面對着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

但相信透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持續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激發高質量的發展動力。有信心今年國家定能迎難而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繼而持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

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此外,在國內國外雙循環格局下,我國積極拓展國際經貿合作,如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到規則對接“軟聯通”,聯通國與國之間合作,至今已經成為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他認為,未來可強化“一帶一路”的“軟聯通”部分,以創新模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同時,目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創新制度,未來可在實踐過程中,為“一帶一路”關於規則對接方面提供經驗及參考,發揮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