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會員動態

陳志峰︰完善特區選舉制度 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本文整理自 2021.03.19 新華澳報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藉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是次草案的提出及全面落實之原則,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認為中央此舉合情合理合法,有其及時性﹑必要性和針對性,對特區的長治久安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10329002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陳志峰

一﹑“愛國者治港”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應有之義

自回歸祖國以來,香港便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在“一國兩制”方針的落實下,香港實行與內地不盡相同的制度。但作為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應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上始終肩負起不可推卸的責任,此責任不因制度之差異而有絲毫改變。

因此,鄧小平先生早已直言,“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甚麼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今年一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聽取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20年度的述職報告時強調,只有做到“愛國者治港”,中央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憲法》和《基本法》確立的憲制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的維護,各種深層次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這樣,香港才能實現長治久安,才能更好地踐行“一國兩制”,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完善選舉制度是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方針的必然舉措

自回歸祖國以來,香港各項事業在“一國兩制”之下取得長足進步,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實踐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既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需要指出的是,“一國兩制”作為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及時對相關制度作出必要的完善,以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正是在深入總結“一國兩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圍繞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彰顯了中央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的決心,彰顯了中央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的使命擔當。選舉是政治生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長遠的發展。從香港近年的現實情況可見,在選舉範疇上,“愛國者治港”未能得以充分和全面的落實,這為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以及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構成重大的威脅。因此,及時對香港的選舉制度予以完善,具有合理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三﹑築牢愛國愛澳根基,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澳”

把視野轉移到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多年來積極推進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工作,從2009年《維護國家安全法》到2018年《澳門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行政法規的制定,相關立法工作進一步築牢國家安全防線的同時,更保障了本地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但值得強調的是,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澳門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尤其應該從教育著手,築牢愛國愛澳根基,才能進一步確保“愛國者治澳”得以全面落實,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具體而言,建議進一步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教育,使年輕一代能夠全面和準確地理解“一國兩制”的深遠內涵;國家發展一日千里,應鼓勵社會各界組織更多的學生前往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參觀考察交流,藉此進一步深化青少年對國情的認知,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應關注不同教師的教學內容及其特色,推動教師以豐富多元的教學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建立相應的培訓制度,協助教師在愛國教育素質方面的提升。此外,因應去年12月設立的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可研究與本澳社團共享國情和區情的教育資源,開拓愛國愛澳教育新局面。

我們深信,“一國兩制”的構想並不是一個僵化的教條,它將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驗證和不斷的補充和完善,並在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國家長治久安﹑港澳特區的長期繁榮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

發策:現金分享搭配消費卡

本文整理自 2020.10.14 澳門日報 第A03版:澳聞

帶動整體經濟乘數效應

發策:現金分享搭配消費卡

政府日前表示,現金分享計劃明年仍將維持,但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將研究現金分享計劃如何帶動本地經濟、促進消費、穩就業等。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贊同政府做法,並認為可研究現金分享計劃和電子消費卡的搭配發放,讓有關款項實現效用最大化,促進澳門整體經濟的乘數效應。

20201014001

不減民生支出

蕭志偉表示,在全球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本澳經濟受到巨大衝擊,經濟結構中的外部需求驟然下降,政府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已做好過緊日子,也明確表明不會因此而減少必要的民生支出,尤其是明年將維持現金分享,這是一個令居民內心踏實的消息,體現政府“以民為中心”的治理思維。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今年現金分享計劃涉及的財政開支約為七十一億元,在這特殊時期,這筆大金額的支出更要用在刀刃上,真正將資源投放到社會所需,讓現金分享計劃從過往的分享經濟成果、還富於民轉變到現時的與民共度時艱,提振經濟。

刺激內需提振

蕭志偉稱,在新結構經濟學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市場有效以政府有為作前提,政府有為以市場有效為依歸”,表明了在經濟萎靡時,政府更應積極主動採取措施以克服市場失靈,保民生、促經濟。

在內地,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成為國民經濟的壓艙石,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去年消費拉動了百分之五十七點八的GDP增長。因此,澳門政府在明年現金分享計劃,應以擴大刺激內需市場消費為目的,減低居民將現金分享轉化為儲蓄的可能。

他建議採取雙層消費刺激模式,即現金分享與電子消費卡搭配發放,既可滿足低收入群體和基層家庭對現金分享的實際需求,以紓困和改善民生;同時讓消費卡有效進入實體經濟,支援本地九成的中小微企,以快速、顯著、穩健地拉動消費、穩定就業、取得最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支援各業紓困

因此,政府要着重於研究提升兩者的乘數效應,擴大澳門本地市場的內部循環規模。在目前旅客量不足,仍有一些行業和相關人士面對較大的困境,政府可重點關注支援這些行業和人士,出台更具針對性和多元化的政策,以幫助其度過難關,加快本澳經濟復甦。

蕭志偉提到,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折射出內地的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市場復甦態勢強勁,國家的整體經濟逐步回暖。但因應疫情關係,整體的人員流動主要是局限於國內遊,因此,今次澳門社會對“十·一”黃金周的來澳旅客量與原先的期望,產生了一定的落差。

提升軟硬迎客

他認為,現時全球各國都在冷靜面對、積極應對疫情後的經濟恢復,希望居民對國家經濟的動力和韌性要充滿信心,相信國家逐步有序地加大開放內地旅客來澳,從各方面持續支持澳門發展。

澳門政府及社會各界亦要加強澳門安全城市的宣傳及努力優化可控的通關秩序,提升澳門城市的軟硬實力,讓社會早日恢復正常,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挑戰。

20201014002

蕭志偉:多領域融灣區需高效配合

本文已刊登於 2018.11.16 澳門日報 第B05版:澳聞

20181116001

  施政報告“穩中求進”並不保守

  蕭志偉:多領域融灣區需高效配合

  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雖已屆行政長官任期的最後一年,明年度施政報告呈現“穩中求進”的主軸並不保守,除了改善民生問題,多個領域涵蓋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讓居民透過生活方方面面了解到大灣區與自己息息相關,並且可以從中受惠,以期獲社會支持共同推進。當有了社會共識後,便需要高效制度、行政效率配合推進。

  蕭志偉表示,明年施政報告有與過去相同的部分,務實推進改善民生問題,包括交通、輕軌、住房,以至社會福利保障。

  最後一年仍積極

  明年是行政長官最後一年任期,一般施政作風會偏向保守,但施政報告呈現“積極有為”。由於適逢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亦強調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的定位,在這兩大新元素下,明年施政報告主軸突顯了“穩中求進”。在澳門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為改善民生福利提供經濟條件。但為了長遠發展,以持續發展觀思考未來,明年施政報告除了“穩”亦求“進”。

  今次施政報告在多個領域包括教育、青年工作、養老、醫療、社會福利等透過成立小組等不同方式融入大灣區,讓社會明白推動大灣區與每位市民息息相關。例如,一直以來政府很多福利政策需要留澳一百八十三天才能享用,即強調需要在澳生活。但當社會福利、社會援助可以延伸到跨區城市,有助居民未來退休時亦更願意融入大灣區。

  與此同時,大灣區涉及三種制度,同時衍生的障礙,除了由中央以至三地政府引領推動,同時亦需要取得社會支持。若市民認為大灣區與自身無關,對推動的熱誠可能打折扣。當大家取得共識支持,為法律修訂、政策出台創造有利環境。

  高效推動融灣區

  蕭志偉指出,內地是高效推動的模式,目前大灣區現已進入快車道,全速推動,當社會樂意融入大灣區,需要解放思維,提升行政效率配合。畢竟如今很多環節已加入科技等元素,若原有思考模式稍作優化,未必適合現今時代需要。

  故在施政報告提出“研究與大灣區公務人員學習、交流”,過去公務人員一直有出外交流,但今次寫在施政報告包含了要做好這方面工作的意思,以加強應對問題。

  畢竟若不以高效模式推動,要清除灣區障礙要花很長時間才做出成效,故外界不是對灣區成效存疑,但關注能否起到高效作用。

  此外,特區政府提出五年規劃,因應大灣區的新變化,在五年規劃中是否需要作調整配合,值得思考。

  今次施政報告,總的來說體現了政府政策施行的延續性。

學者:施政報告 基本回應社會訴求

  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和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講師呂開顏,出席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探討特區政府明年度施政報告。

  就施政報告內容,蕭志偉認為,從宏觀角度看,報告突顯特區政府具備信心和決心持續深化推動社會保障體系、住屋、醫療、教育、人才培養五大民生長效機制,全力推動共建共用經濟成果。此外,明年度財政預算逾1,100億元,為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高,他認同在現時穩健的財政儲備情況下,應該量入為出、應洗則洗,當中投放資源於防災、減災、建設大數據平台、環保、改善交通網絡等,可有效發揮財政資源的投入,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推動澳門持續發展。

  呂開顏則指較關注報告對中產階層的扶持,以及鼓勵生育政策等。他認為隨著澳門經濟迅速發展,嬰兒出生率顯著上升,如何提升家庭生活品質,除了推出扶持措施如出生津貼外,還應制定具體政策例如增加托額,滿足雙職家庭需要,改善醫療服務和教育等。報告提及“天鴿”風災後,如何控制城市基礎設施運行能力,如數據的管理、水電等公共設施的重視,都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可見特區政府有深刻反思,雖然今次報告沒有很多亮點,但基本可回應社會訴求。

  另外,有聽眾反映出生津貼增至5,000元的幫助不大;有特殊兒童的家長對報告沒有提及增加照顧者津貼感失望,直言唔敢生;也有自閉症兒童家長表示,由於小孩年齡已超出政府提出的0-6歲早療階段,即使向社服機構求助也無補於事。蕭志偉對此認為,政府現時財政儲備穩定,假如政府有意利用資源改善特殊兒童的治療問題,應該多聽社會上有關這方面的訴求和聲音。

  呂開顏則認為,增加一定的出生補貼是好事,但政府應以創新的思維處理問題,主導引領社服機構,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他認為,政府如要鼓勵生育以提升未來的人力素質,在支持母乳哺育、幼兒保險、醫療、教育、家傭、婦女,乃至勞動力等政策和具體措施也需要調整和進一步強化。

資料來源: 2017年11月16日 濠江日報 A5

蕭志偉:新角度謀發展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十九大的最大特點就是“新”,新一屆中央領導人的新思維、新作風、新形象確實讓人耳目一新;澳門應該乘勢而上,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思考新時代下澳門的發展藍圖。

  蕭志偉表示,備受矚目的十九大於日前圓滿閉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我國經歷近四十年改革開放後,迎來了新時代、新挑戰、新使命。在新思想指引下,相信在新一屆中央集體領導的引領下,國家必將再創輝煌。

  他認為,新時代下的澳門承擔着更重要的歷史責任。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香港和澳門,不但把堅持“一國兩制”列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中。並強調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足見新時代下國家對澳門的要求和期望更為突出,任重道遠。十九大傳遞出的精神值得深入領會、學習和貫徹,高屋建瓴,為港澳發展謀劃未來方向。

  首先,“一國兩制”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進一步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需要定時總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迎難而上,不斷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內涵,堅定不移地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的偉大實踐。

與內地攜手共進

  其次,全面落實中央對港澳的管治權意義重大,這是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中央管治權是特區高度自治權的前提,二者並不矛盾。只有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把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保障澳門特區健康發展,促進澳門特區繁榮昌盛。

  最後,隨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澳門亦須加強自身建設和提升居民素質,創新與內地的合作機制和方式。藉此深化與內地各領域的區域合作,與國家發展齊頭並進,為澳門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最終實現為國家作貢獻之時,更讓澳門人擁有實際的獲得感。

 

資料來源: 2017年10月27日 澳門日報 A7

蕭志偉:新舊結合延特色老店

  政府提出博企宜加大與中小企合作。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本澳很多特色老店面臨結業,又有很多年輕人有意加盟外國食店創業。若可更好結合,對兩者亦有幫助。建議讓品牌進駐旅遊區及博企,加大遊客對品牌認識,將來可“走出去”融入區域擴大商機。

  蕭志偉表示,本澳經過兩年半調整期,基數較低,加上今年賭收預期料達二千億,相信明年經濟可達正增長,視乎外圍因素,一七年經濟前景謹慎樂觀。

  區域合作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助力中葡平台,對澳門長遠發生持續作用,可令年輕人就業前景更廣闊,就業選擇亦可推動經濟多元。

  博企近年積極發展非博彩元素,本地中小企過去十年競爭力亦已大大提升,倘本地企業既達到博企要求、成本相對低,自然增加博企採購意慾。現時亦取得不俗成績,上半年博企向本地中小企採購額為五億,至十月已增至九億元。

讓品牌走出去

  政府提出希望博企多與中小企在餐飲及文創方面合作,他指出,本澳特色餐飲老店向來深受遊客歡迎,但不少老店面臨結業,除了年輕人不願入行,亦有店家考慮賣舖套現收入較理想。那邊廂,不少年輕創業者希望加盟外國餐飲品牌。若創業者與本地特色老店結合,反可促成新商機,品牌得以保留並可注入新元素。

  縱使老店賣舖,亦可通過合作讓品牌進駐旅遊區、博企,開拓新市場。每年三千萬旅客來澳,特色店舖加以宣傳,讓遊客有進一步了解,將來亦可通過區域合作,開拓內地市場,讓品牌“走出去”。

 

資料來源: 2016年11月16日 澳門日報 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