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會員動態

大灣區《規劃綱要》頒佈五年,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大灣區《規劃綱要》頒佈五年,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五周年,政策出台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曾指出“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一、《規劃綱要》頒佈以來的成效

《規劃綱要》頒佈五年來“1+N+X”政策體系持續完善,軟硬聯通做到有序銜接,為港澳居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便捷性,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五大發展成效︰

一是成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極的關鍵,二〇二三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地區的生產總值總額超過十一點〇二萬億元,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九。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利好政策出台,便利粵港澳居民跨境通關,為灣區創造卓越的營商環境,提高市場一體化的水準及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打造數字灣區深化對接便利粵港澳居民,通過《“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落實公共數據三地流通功能,打造“智慧灣區”,便利粵港澳居民辦理各項政務。

三是為港澳居民提供就業、創業、日常生活全方位的保障,通過《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細則》及其他細則性政策,截至二〇二三年,在粵工作的港澳居民已經超過二十萬名,並且實現醫師、教師、導遊等八個領域執業資格互認。現時港澳居民在粵參保也超過三十四萬人次,保障了三地居民的民生權益。

四是構建粵港澳共商共建共用的灣區標準,促進粵港澳規則銜接,通過灣區認證實現對接國際標準轉化或互認途徑的目標,助力灣區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五是灣區城市群互聯互通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開通五年出入人數達三千六百萬人次及車輛七百五十萬輛次,加上“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等利好措施,打造灣區一小時優質生活圈,深化灣區互聯互通有效提高粵港澳三地的經濟效益。

二、多平台構建支持港澳居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高度重視的發展戰略,橫琴深合區、深圳前海、廣州南沙、深圳河套等四大平台分別出台相應政策為港澳居民提供空前發展機遇,支援港澳居民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橫琴深合區方面,《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建設深合區的初心是推動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將大力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重要動力,通過有序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和《橫琴金融三十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將為澳門居民在深合區生活、就業、就學提供強而有力的保障支援。

在深圳前海方面,《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助力香港高端專業服務業及其人才發揮更大優勢,推出《十二條措施》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業創業發展,也有居住補貼、生活補貼及暖心服務等。為進一步支持青年在灣區生活、實習、就業、創業,前海港企服務總站及前海香港青年發展中心早前正式揭牌,為港澳居民提供跨境政務及一站式服務,解決青年融入灣區發展遇到的問題。

在廣州南沙方面,通過《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為港澳青年創建了實習就業創業一體化平台。自二〇一五年啟動“百企千人”實習計劃至今已吸納近二千一百名港澳青年在南沙完成實習。現時南沙累計落港澳企業近三千家、投資總額超千億美元,合計吸引三百個港澳台青創團隊(企業)入駐。當中港澳青創新十條為港澳青年提供就業、執業、創業、住宿、生活以及醫療保險補貼。

在深圳河套方面,通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推動深港兩個園區發展,通過構建國際創新人才港吸納港澳等地的人才引進,提供居留證件及企業高管、負責人等職位的機會,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並且能夠成為世界級科研樞紐,達致助力國家實現科技強國的新目標。

三、琴澳聯動實現深合區發展目標

橫琴深合區成立以來為澳門居民提供就業、創業、民生等保障。二〇二三年,橫琴深合區地區生產總值(GDP)高達四百七十二點五三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二點三,直至二〇二三年十二月末,深合區就業登記人數為七點五萬人,澳資企業達五千九百五十二戶。橫琴深合區在經濟、就業人口及企業等方面呈現穩健增長的上升趨勢。

在政策方面,《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指出大力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要求。其後《關於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的意見》出台,其准入範圍包括文旅、現代金融、科技創新等新興產業範疇,打造有利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制度創新的市場環境。隨着橫琴深合區將於三月正式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政策,通過先試先行措施,有助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打造橫琴深合區與澳門一體化發展,對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起積極推動作用。

二〇二四年為橫琴深合區實現第一階段目標之年,琴澳聯動合作成為重中之重。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二〇二四——二〇二八年)》提出推進“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為實現琴澳聯動高質量發展,澳門需要進一步發揮“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作用,積極落實《多元發展規劃》的政策部署,充分利用深合區的產業多元發展空間,通過互補兩地資源吸納更多企業落戶發展,促進兩地產業聯動,結合“一國兩制”優勢,彰顯“兩制”之利發揮政策最大效力,實現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用”體制機制運作順暢的首階段目標,豐富澳門“一國兩制”新實踐,推進灣區新階段發展不斷向前邁進,為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新突破。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秘書長 陳志峰

本中心會長蕭志偉受邀出席“全球城市治理創新‧前海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1月13日,由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深圳大學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全球城市治理創新‧前海論壇”在深圳前海舉行,本中心會長蕭志偉應邀出席並擔任主旨演講及圓桌會議發言嘉賓。論壇旨在深入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助力世界級城市群和全球標杆城市建設。

會上,蕭志偉以“激活城市治理體系革新新動能,推動區域治理創新發展新格局”為題,結合全球治理、澳門特區治理、深合區“四共”體制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等,針對城市創新發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發展內涵提出以下觀點:

(一)鼓勵城市創新發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現代化

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和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需要全面性以全球新格局新視野,加速提升大灣區整體對外開放水平,在發展基礎上須結合國家戰略眼光加快促進大灣區的高端要素集聚,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須強化吸引國際人才、聚集國際資本和對接國際規則方面發力,加速推進我國高質量發展。

(二)激發社會活力,強化風險及數字化管理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在鼓勵城市創新發展基礎上,蕭志偉提出:一是激發城市的活力,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二是,加強風險防禦系統,打造更加安全、具有韌性的城市;三是,強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多功能智慧城市;四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治理模式,加快制定完善社會治理現代化急需的法律法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執法司法制約監督,發揮法治保障作用。

(三)橫琴深合區“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創新體制機制具示範意義

針對未來深合區發展,《橫琴方案》的落實要點和重要內容,必須要明確澳門特區和深合區職責分工、加大事權下放力度、深化區內管理機構改革、完善社會治理格局、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等,深合區“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創新體制機制,有助於深化“一國兩制”的社會制度和治理內涵,通過改革開放發揮先行示範區的發展經驗,打造“先行先試”的政策安排,為粵港澳大灣區及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多實踐支撐,持續探索更多創新發展經驗。

(四)持續探討“一國兩制”新實踐及新內涵

澳門及深合區發展持續探討“一國兩制”新實踐,探索出更為科學、更為完善、更為準確,面向未來的治理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發揮好規則對接的試驗田作用,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及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實踐參考。

是次論壇同步啟動了大灣區城市治理創新研究網絡,同場舉辦了大灣區城市治理創新研究網絡圓桌會,來自大灣區粵港澳三地學者暢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和城市治理創新。

在圓桌會議上,蕭志偉表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治理的重要動力,啟動大灣區城市治理創新研究網絡將會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發策中心組織成員考察橫琴深合區

因應《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及《關於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寛市場准入特別措施的意見》等政策規劃公佈,為增進發策中心成員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最新發展情況及對政策規劃的了解,發策中心於日前組織中心成員前往橫琴深合區交流考察,分別到訪深合區統計局、橫琴創新發展研究院、博維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橫琴大昌行物流中心等參觀交流。

在考察團團長、發策中心會長蕭志偉的帶領下,考察團於上午參訪橫琴大昌行物流中心,了解物流中心的運作及一站式物流倉儲服務,隨着橫琴深合區即將實現“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貨物進出管理形式,加深成員對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深合區新格局下物流倉儲管理創新技術及政策的認識。考察團其後參觀博維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琴澳科技企業在深合區落戶發展的情況,並加深對推進灣區科技研發、產學研、人才建設等方面的了解。

考察團於下午前往橫琴創新發展研究院交流座談,院方介紹其研究團隊及研究成果,雙方並就推進琴澳一體化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制度創新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考察團及後與深合區統計局等部門交流座談,局方介紹《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總體規劃》及各項工作的落實和建設重點,雙方並就深合區出台的系列政策與實施情況展開深入探討,結合如何優化琴澳民生、教育、法律配套等議題,並為加快落實《總體規劃》目標、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實現琴澳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

發策中心會長、考察團團長蕭志偉表示,今年是橫琴深合區實現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關鍵之年,是次考察讓中心成員加深對橫琴深合區最新發展和政策規劃的了解,進一步推動成員加強琴澳兩地的互動交流,並勉勵中心成員緊握橫琴深合區的發展機遇,用好“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積極參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為推動琴澳一體化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貢獻。發策中心定會積極支持配合特區政府及深合區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積極參與和推動橫琴深合區的建設。

本中心會員張贇杰受邀出席全國港澳研究會2023年學術年會並發表演講

12月22至24日,全國港澳研究會在北京舉辦“愛國者治港治澳: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2023年學術年會。本中心會員張贇杰受邀出席並於青年學術論壇發表“淺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稅務治理問題”主題演講。

就此議題,張贇杰在會議上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深合區”)稅務制度的特殊安排進行了總體介紹,並著重就“澳人澳稅政策”及“企業與個人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的適用範圍、適用條件及特殊限制等方面進行展開分析。同時,張贇杰也就比如“澳人澳稅政策”與“個人所得稅15%優惠政策”中的“先征後返”還是“直接減免”、稅制設計的簡化等一系列在現有稅務制度及執行的基礎上可能存在的問題展開進行了討論。

張贇杰總結時表示,一個地區的稅務政策/制度的安排對於該地區的整體發展有著關鍵影響,尤其是深合區有著“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的重要動力”基本戰略目標,基於澳門地區的稅種、稅率以及稅務徵收方式與中國內地有著較大差異,因此深合區的稅務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既應當考慮能否積極推動澳門居民前往深合區工作、創業、生活,也應當考慮如何吸引外來優質企業和高端人才落地並使其融入深合區的長遠發展。

本中心會長蕭志偉受邀出席全國港澳研究會2023年學術年會並發表演講

12月22至24日,全國港澳研究會在北京舉辦“愛國者治港治澳: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2023年學術年會。本中心會長蕭志偉受邀出席並於發展分論壇發表“後疫情時代澳門經濟發展之策”主題演講。

蕭志偉認為,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澳門經濟的發展之策在於,一定要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此,蕭志偉提出四點建議:

其一,精準把握“1+4”多維度發展策略,通過市場主導,政策輔助的形式推動以綜合旅遊休閒為主的縱向多元發展及結合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產業、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方面的橫向多元發展,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二,持續深化“中葡平台”定位,服務好國家戰略。澳門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點,應發揮“精準聯繫人”作用,與葡語國家共同探索新經濟版圖,探討大宗商品人民幣結算形式,推進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和可持續生產,服務好國家戰略。

其三,聚集國際資本,保障金融安全。澳門要充分利用政策性背景優勢,吸引更多國際資本落戶深合區,讓深合區成為境外資金儲備基地,並提供平台轉移資產,促進現代金融業的發展。

其四,有機融合琴澳兩地產業,促進一體化發展。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須結合澳門國際資本、人才與橫琴市場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實現澳琴一體化,真正落實“澳門平台、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的發展模式,助力推動重點產業及特色行業發展。

蕭志偉總結時表示強大的祖國是澳門自信的源泉,澳門一定要以全局思維加速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一定要以全球新格局新視野推動提升大灣區整體對外開放水平,一定要結合國家戰略眼光助力高端要素在大灣區集聚,一定要以新發展理念的前瞻思維長遠謀劃澳門與深合區的現代產業體系,一定要發揮好澳門獨特優勢,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灣區。

陳志峰秘書長代表中心參加中大“港澳研究40年”研討會

12月9日,中山大學港澳研究40年暨“港澳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召開。大會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辦,邀請粵港澳知名專家學者回顧總結港澳研究的經驗與成果,探討港澳研究與大灣區研究的未來路徑,更好推動“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創新。

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夏寶龍肯定了粵港澳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他在致辭中指出:“如何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為香港、澳門兩地的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出謀劃策,是各位專家、學者與業內人士從事港澳研究、構建有組織的智庫體系時,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本中心由陳志峰秘書長代表參加在下午舉行的經濟社會文化分論壇,與十多位港澳研究專家圍繞著當前的港澳研究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陳秘書長提出如何更好地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指出澳門必須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積極有為,尤其是要好好地發揮澳門對葡語國家的“精準聯繫功能”,助力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共謀全球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