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admin

學者:施政報告 基本回應社會訴求

  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和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講師呂開顏,出席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探討特區政府明年度施政報告。

  就施政報告內容,蕭志偉認為,從宏觀角度看,報告突顯特區政府具備信心和決心持續深化推動社會保障體系、住屋、醫療、教育、人才培養五大民生長效機制,全力推動共建共用經濟成果。此外,明年度財政預算逾1,100億元,為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高,他認同在現時穩健的財政儲備情況下,應該量入為出、應洗則洗,當中投放資源於防災、減災、建設大數據平台、環保、改善交通網絡等,可有效發揮財政資源的投入,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推動澳門持續發展。

  呂開顏則指較關注報告對中產階層的扶持,以及鼓勵生育政策等。他認為隨著澳門經濟迅速發展,嬰兒出生率顯著上升,如何提升家庭生活品質,除了推出扶持措施如出生津貼外,還應制定具體政策例如增加托額,滿足雙職家庭需要,改善醫療服務和教育等。報告提及“天鴿”風災後,如何控制城市基礎設施運行能力,如數據的管理、水電等公共設施的重視,都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可見特區政府有深刻反思,雖然今次報告沒有很多亮點,但基本可回應社會訴求。

  另外,有聽眾反映出生津貼增至5,000元的幫助不大;有特殊兒童的家長對報告沒有提及增加照顧者津貼感失望,直言唔敢生;也有自閉症兒童家長表示,由於小孩年齡已超出政府提出的0-6歲早療階段,即使向社服機構求助也無補於事。蕭志偉對此認為,政府現時財政儲備穩定,假如政府有意利用資源改善特殊兒童的治療問題,應該多聽社會上有關這方面的訴求和聲音。

  呂開顏則認為,增加一定的出生補貼是好事,但政府應以創新的思維處理問題,主導引領社服機構,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他認為,政府如要鼓勵生育以提升未來的人力素質,在支持母乳哺育、幼兒保險、醫療、教育、家傭、婦女,乃至勞動力等政策和具體措施也需要調整和進一步強化。

資料來源: 2017年11月16日 濠江日報 A5

蕭志偉:新角度謀發展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十九大的最大特點就是“新”,新一屆中央領導人的新思維、新作風、新形象確實讓人耳目一新;澳門應該乘勢而上,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思考新時代下澳門的發展藍圖。

  蕭志偉表示,備受矚目的十九大於日前圓滿閉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我國經歷近四十年改革開放後,迎來了新時代、新挑戰、新使命。在新思想指引下,相信在新一屆中央集體領導的引領下,國家必將再創輝煌。

  他認為,新時代下的澳門承擔着更重要的歷史責任。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香港和澳門,不但把堅持“一國兩制”列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中。並強調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足見新時代下國家對澳門的要求和期望更為突出,任重道遠。十九大傳遞出的精神值得深入領會、學習和貫徹,高屋建瓴,為港澳發展謀劃未來方向。

  首先,“一國兩制”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進一步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需要定時總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迎難而上,不斷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內涵,堅定不移地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的偉大實踐。

與內地攜手共進

  其次,全面落實中央對港澳的管治權意義重大,這是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中央管治權是特區高度自治權的前提,二者並不矛盾。只有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把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保障澳門特區健康發展,促進澳門特區繁榮昌盛。

  最後,隨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澳門亦須加強自身建設和提升居民素質,創新與內地的合作機制和方式。藉此深化與內地各領域的區域合作,與國家發展齊頭並進,為澳門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最終實現為國家作貢獻之時,更讓澳門人擁有實際的獲得感。

 

資料來源: 2017年10月27日 澳門日報 A7

“天鴿”颱風後本中心11點建議

對於”天鴿”颱風過後,社會仍未完全恢復,懷着沉重的心情,本中心匯聚會員們的意見,衷心向政府或社會提出以下建議:

1.建議特區政府牽頭和協調,動員全社會力量,盡快恢復水電供應,也清理市面,短期內重整社會秩序;

2.建議政府和相關社團組織,組織義工隊,特別關顧行動不便的長者或弱勢團體,尤其就因為停電而「被困」高層大廈單位的有需要人士,以及協助整理社區環境;保障仍停水停電的區域的基本生活物資供應;

3.如今正值颱風多發季節,預防再有颱風來襲,造成二次傷害,呼籲社會上大眾齊心抗災;希望當局加緊留意山泥傾斜、傳染疫情等情況、清除可能跌落的懸掛物,或設置障礙區提示,避免行人或車輛途經,減少造成二次傷害的可能性;

4.鼓勵社會多發放正能量,主動轉發澳門人守望相助的正面訊息,避免發放未經核實的虛假傳聞,負責任傳播,避免傳播謠言;

5.對堅守崗位的前線人員,以及災後自發組織救援的個人和團體點贊!為澳門人和澳門精神打氣!

6.加強市場巡查,嚴防坐地起價行為 (消費者委員會進行中);

7.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與民間團體,向死傷者及其家屬提供經濟援助,包括撫恤金及醫療費用等,以及共同開展災後心理輔導工作 (特別是死者家屬);

8.此次風災影響嚴重,建議特區政府向中小企提供無償援助,進一步緩解中小企的壓力;

9.加快整治內港水患問題 – 今次風災帶來嚴重海水倒灌,內港及多個低窪地區出現水浸,部分地區水深高達兩米,汽車被淹沒,多人受困,市民和商戶手足無措,鑑於內港一帶經常受海水倒灌影響,希望粵澳兩地合作加快推進攔潮水利工程,加快興建攔潮水閘;

10.謹建議特區政府對今次風災不幸遇難者作出致哀安排,也讓澳門居民共表達我們的哀思和弘揚守望相助的精神;

11.建議特區政府呼籲市民暫緩農曆七月焚燒街衣,待市容重整後再進行。

0823

最後,為此次蒙難的居民致哀!

《發展策略》20期

當前,澳門正面對著來自不同方面的新問題與新挑戰,未來要實現有質量、可持續發展方向,適應新的發展態勢,需要有新的思維與舉措。著力推動創新思維、構建智慧型城市等有關方向,相信將有助解決社會民生及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過程中需要社會各界創造活力,並且在行動及觀念上共同努力,提出新思維、好點子,才可達至平衡發展。

發策中心沙龍討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本中心於日前舉行7月時政沙龍座談會,會議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為主題,討論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方向、澳門的角色、功能與定位等方面的建議。
擷取
座談會上,蕭志偉會長強調,作為以支持“一國兩制” 實踐、深入研究澳門發展策略的民間研究機構,在創會二十年之際,迎來了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務必發揚以往優良傳統,帶頭深入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精神,分析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並提出有序推進灣區建設的實際策略。座談會上,與會者分別就創新合作機制、建設中華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發揮澳門兩大角色功能、全面提升綜合能力和社會福祉等各方面進行討論。
發策時政沙龍相片 2
本中心創會成員劉本立先生、高展鴻先生,分別就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演進、現狀特點與未來前景等,和與會年青會員作了交流分享,並就中心如何配合落實特區政府提出的兩大角色、三個定位、八項重點工作作出了建議。
20170613124506_cn

完善創新合作機制

與會者指出,剛出台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有助於完善粵港澳的創新合作機制,充分發揮粵港澳地區的綜合優勢,了解大灣區中各城市的差異化,形成錯位發展,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與會者認為,現時澳門在發展過程中的硬件、機制、觀念上還是比較薄弱,需要在未來作出思考與創新,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主動把握參與建設大灣區所能獲得的機遇,推進澳門融入大灣區的發展之中,手持VIP車票搭上祖國發展的快車。
P2017070100408_photo_1120229
香港政府新聞圖片

建設中華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與會者指出,在歷史及傳承文化上,澳門發揮著獨有的中西文化交流之地的特點,未來應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發展更多文化產品、文化事業為載體,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升區內精神文化的體現。有與會者續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精神,體現在融合發展、各有得益,這與包容共濟的澳門精神一脈相承,為未來建設和諧社會、幸福社區起了重要的文化依據。
發策時政沙龍相片 1

發揮兩大角色功能

有與會者指出,澳門應做好聯繫角色,充分發揮對內聯繫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以及泛珠三角地區等城市的相互合作,對外聯繫葡語系國家與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沿線相關國家的角色,針對做好葡語國家的金融服務,使澳門成為企業之間的橋樑。同時,澳門應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打造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開放合作紐帶,配合國家所需,展現澳門所長。
擷取

全面提升綜合能力和社會福祉

有與會者認為,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能夠進一步深化區內在經貿、民生福利、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領域上的合作,有助解決澳門發展資源面臨的局限,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切實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並能令社會民生福祉得以改善,讓澳門居民能有更實在的獲得感。

2017年—“齊為澳門動腦筋─踐行一國兩制 弘陽澳門精神”座談會

昨(18)日下午,本中心在旅遊塔舉行年度重點活動“齊為澳門動腦筋”座談會,邀請社會各界人士為澳門建言獻策。今年的主題是“踐行一國兩制,弘揚澳門精神”。“齊為澳門動腦筋”為本中心的年度重點活動,希望透過一個互動討論平台,讓社會不同界別、領域的人士互動爭鳴,以集思廣益,凝聚社會智慧,推動社會共同關心澳門的未來,並為澳門的健康持續發展,齊建言獻策。

vbox4113__80A7079_155408_small
蕭志偉會長在主題發言中提出本中心的幾點初步思考:

一、 準確理解“一國兩制",是弘揚“澳門精神”的根本。

縱觀歷史,澳門自開埠以來與內地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彼此同根同源。澳門回歸祖國十八年來,憑著“一國兩制"的制度優越性,澳門的成就有目共睹,民生切實得到改善,市民直接分享到發展成果,獲得更廣闊的空間以實現自我價值。

我們認為,澳門的成功離不開中央政府對澳門社會“愛國愛澳”主流思想的肯定和信任,”一國兩制”下的“澳門精神"內涵意義深遠,根植於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既彰顯家國情懷,又具備本澳特質,當中”一國兩制”正是“澳門精神”的核心和基石,而只有準確地認識“一國兩制",才是踐行和弘揚“澳門精神"的前提和根本。

vbox4113__80A6873_144539_small

二、“澳門精神”是澳門參與區域合作、保持開放包容的重要底蘊。

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在全球化和區域合作的世界大勢中,尋找自身定位和發展機會,是澳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正如本中心在日前發佈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研究報告中提到,在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過程中,必須發揮港澳獨特優勢,特別是澳門所承擔的定位和作用,以己之長,深化與內地的合作,共同參與和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伴隨著機遇而來的還有競爭,只有以“澳門精神”作為底蘊,用好這無形、珍貴、獨特的核心競爭力,說好“澳門故事”,呈現出獨特的“澳門風采”,讓澳門脫穎而出,憑自身特色走出去、請進來,互利共贏與此同時,我們尤其要警惕狹隘本土保護主義對社會發展的危害。

目前,“反全球化”的思維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興起,以所謂“本土”為偽裝,狹隘地以種族和出身來界定“本地”,既無助解決問題,更窒礙跨地區合作,激起族群仇恨,引發社會動蕩。歷史告訴我們,澳門從來都是開放、多元、包容的,一點一滴的歷史的涓流,匯聚成今日的“澳門精神",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或者曲解的,我們更有責任,共同去守護和傳承。

三、“澳門精神”是解決澳門社會矛盾的必要動力。

經過前一階段的發展,過去積聚的社會深層次矛盾問題開始浮現,需要社會共同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去解決。過去兩年多以來,澳門經濟正逐步走出深度調整期,重新煥發活力,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既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特區政府的不懈努力,同時亦離不開全體市民的自強不息、積極共建。

我們認為,面對當前和未來的各種潛在挑戰,“澳門精神"是破解矛盾和問題所必須的精神動力,只有全社會同心同德,繼續珍視和發揚“澳門精神”,進一步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正能量,才能妥善化解社會矛盾,推進澳門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國務院參事王京生先生

國務院參事王京生先生

王京生參事在主題發言中提出幾點思考:
“澳門精神”符合澳門特色
“愛國愛澳、包容共濟、務實進取”的澳門精神,正正符合澳門具有“一國兩制”、中西文化匯聚、澳門市民務實注重發展的特點。

提煉城市精神需注意三方面:
-要與國家的核心價值觀相脗合,城市精神是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城市表達,要充滿正能量;
-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色,不能籠統口號化、標語化,切忌空洞化;要與城市氣質、城市歷史、城市特點相契合;
-要接地氣。要受到市民的廣泛認可,具有最大公約數,讓市民感覺親切,自願地接受它、宣傳它、實現它。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先生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先生

張志剛總裁為澳門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成為落實 “一國兩制”的典範
“一國兩制”的安排讓澳門成為特別行政區,並能作出最大程度發揮。澳門應善用落實“一國兩制”的好處,令經濟得以蓬勃發展,其後通過施政讓澳門市民感受到“一國兩制”的好處,成為落實 “一國兩制”的典範。

澳門需注意鄰近地區政治問題的趨勢為澳門帶來的影響,例如部分觀念的錯誤演繹等。澳門政府在關注民生事務的同時,對於基本原則一定要擇善固執。港澳兩地社會結構相似,因此澳門可借鑑香港現行出現的問題。香港對於過去回歸二十年來總結出的得失對錯,對於澳門都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